栏目导航

 

健康之友

优化心境 颐养天年

晋江市老科协 陈碧理

发布时间2014年7月18日  来源: 作者:  阅读1639次

 人类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心情好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就处于最佳状态;而心烦意乱时,人体的生理功能即随之下降,并诱发多种疾病。所以说,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心理平衡与健康

心理平衡是当今的黄金字眼,但一个人要真正能做到心理平衡却不那么容易。

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矛盾冲突,压力打击随处可见。没有人能够事事顺心,时时愉快。但心理健康的人,在出现问题时,能够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调节心理活动,使之尽快恢复到正常的活动状态。而消极、悲观、恐惧、过于激动的情绪,却会让人造成不良的后果。传说《三国演义》中的周瑜,身为东吴大都督,雄姿英发、驰骋疆场,统帅千军万马,却被诸葛亮“气死”了。正因周瑜此人刚愎自大,心胸狭窄,自作主张“讨荆州”,结果惨败巴蜀,一气之下口吐鲜血而亡。临死之前还对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可见他的心理是多么不平衡,至死不悟。人也不能过于激动。据说历史上跟随岳飞抗议金的牛皋,抓到金兀术时,激动得哈哈大笑而致死。还有一个老妇人,进入一公共厕所,不巧一只老鼠跳进其口袋,老妇人惊恐万分,当场倒在地上,再也醒不过来了。这“气死的,笑死的,吓死的”都说明不良的心境,过激的情绪,对健康造成的恶果。

俗话说:“发怒郁闷催人老,经常笑笑变年少”。说明人要保持健康平衡的心理。更能延年益寿。见老年报经常报导一些长寿老人,他们大都是性格开朗,待人随和,乐善好施者。三明市99岁寿星徐淑贞说:“人总是要老的,长生不老是不可能的,但人老心不一定会老,心态和年龄是两码事,年龄可以随着时间逐年增加,但人的心态可以不变,而心态不变。反过来就可以延缓身体的衰老”。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出“仁者寿”他特别欣赏具有清心寡欲,心理平衡的人。如他对学生颜回主张“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称道:“贤哉回也”。孟子的论理道德教育也具有涵养本性,如他说:“养生莫善于寡欲”。说明修性养心没有比减少欲望更好的了。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诗人陆游说:“活心无他法,要使百念空”。意思是人们要心理平衡,必须不追求名利地位等私心杂念。他心胸豁达,即使在穷困潦倒之际,也咏诗作乐。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在保持心理平衡时,体内可产生一种与吗啡结构相近的化学物质“自生吗啡”,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有益的调节作用。因此,心理平衡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健措施的总和。只要能够在任何。事情面前保持心理平和,你就能掌握健康的金钥匙。

二、 心理失衡致病生

1、情绪紧张易患高血压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焦虑、紧张、剌激、恐惧、愤怒及压抑等状态下,体内肾上腺素分泌肾上腺类物质增加,心排血量增加,导致血压升高。资料证明,战场上的指战员、飞机的飞行员、消防员等,由于精神高度紧张,高血压发病率较高。我见过“文革”中有一老干部被列为“走资派”,经多场批斗,怒气之下,血压骤升200/100毫米汞柱以上,致脑出血昏迷,住进医院抢救。

2、急躁易患冠心病

研究发现,持久的心理紧张状态,是引起血脂增高和冠心病的主要原因。而且精神紧张程度越高,冠心病的发病率越高。因紧张情绪,暴躁易怒者体内肾上腺素、多巴胺和胰岛素分泌明显增加,而生长激素却降低,使神经系统兴奋,血管收缩、血脂增多、血凝固时间缩短,从而导致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进而冠状动脉痉挛,心肌缺血、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不齐,甚至猝死。有个老汉与人打牌,不巧手气不好,整个下午都赌输了,一气之下臭骂几句,就伏在牌桌上再也爬不起来了。还有一个老年人炒股,遇牛市,涨了20多万,激动得突发心肌梗塞,瘫躺在地上,再也无法使用这些钱了。说明了急躁情绪与“乐极生悲”多损健康啊!

3、情绪异常损肠胃

人们有这样的一种体会,在精神愉快、心情舒畅时即使是粗茶淡饭也会胃口大开,胜似美味佳肴,而在愤怒、悲伤、极度忧虑时,纵然是山珍海味,也难以下咽。据研究发现,精神愉快时,胃粘膜的血管充盈,胃蠕动良好,消化液分泌增加。在痛苦、悲伤和失望时,胃壁粘膜苍白,胃蠕动减弱,长时间的情绪激动或抑郁,会使胃酸持续增多,造成胃粘膜损伤或腐烂,形成溃疡。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争最紧张的时刻,德国曾有一支军队,多数士兵突患“应急性溃疡”现象。有学者对空中的飞行员及乘务员进行调查,发现其溃疡的发病率较高。经常开长途汽车的驾驶员,胃溃疡的发病率也很高。

4、不良情绪诱发癌生

从多篇文献得悉,人在忧郁、失望、及失去亲人后难以解脱的悲伤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因素。山西省对食道癌患者调查发现,56.5%的人发病前长时间表现忧郁、急躁等消极情绪,其中,病前受到重大刺激的人占52%。北京肿瘤研究部门对100例胃癌患者调查发现,性格不开朗,好生闷气,经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的人,不但容易患上胃癌,而且与其他肿瘤发病也有明显的关系。医学家认为,人的肌体内整天都有许许多多的细胞在发生畸变,但正常人体内有着健全的免疫系统,这些免疫系统就象国家的军队 一样,随时识别这些畸变细胞,并把它杀死消除,从而阻止了癌症的发生。若长时间的不良情绪,肌体上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抵御癌细胞的能力即降低,从而导致癌病的发生。良好的心态,不仅能有效地阻止癌症的发生,同时对癌症的治疗也起着明显的作用。

此外,心理失衡还可诱发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官能症、忧郁症等。

三、老年人心理障碍的原因与表现

当今,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这个特殊群体,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但不少老年人由于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生活节奏的改变及经济压力等产生心理障碍问题。常见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环境改变产生心理障碍

一些干部、职工退休后无所是事,工作伙伴分离。社会角色和生活环境改变。尤其是一些官员,退休后领导职务没了,只是一名普通老百姓,一下子适应不了,从而在情绪上容易产生失望、茫然、沮丧、忧伤、多疑等消极状态。

2、家庭关系造成心理障碍

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有的夫妻间、婆媳间、父子间、兄弟间等 彼此之间关系紧张。有的老人子女不孝顺,也有的失去亲人造成的痛苦,使老年人出现严重的失落。伤心、抑郁。

3、生活环境改变,产生的心理障碍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村居改造,原来很多老人均与子孙共住一幢自盖的大屋。现在老人独住小户型套房,从而产生孤独感。还有的老人子女到外地工作甚至出国境,自己在家产生极度的孤独感 ,有的虽然子女将其接到身边生活,但对这种突然改变的陌生生活环境无法适应,特别是移居国外的老人,对生疏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不同的语言及风俗习惯的差异,都会让老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地影响健康。

4、经济问题引起心理障碍

有的干部、职工退休后工资收入减少了,产生了极大的心理不平衡。有的老人经济拮据,生活困难,还有一些不慎钱财被骗、被盗,心理压力极大,痛不欲生,引起抑郁症、高血压、心脏病……。

5、疾病带来心理障碍

随着年龄的增大,人的免疫功能下降,身体器官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如高血压、肺心病、糖尿病、癌症等。有的人得了病不是正确面对,积极治疗。而是产生郁闷、恐惧等不良情绪,结果很快就去见阎王爷了。

6、天灾人祸造成心理障碍

在晚年生活中遇到天灾人祸、社会动荡,如:地震、战争或家人突发事故等 ,都会给老人带来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老年人心理障碍的防卫措施

老年人遇到逆境应能善自排解,遇应激应能善自防卫,用各种方式调整心理环境,恢复心理平衡。现谈谈下列心理障碍的防卫措施;

1、补偿机制。以发展的态度来弥补不足。如身躯残疾而奋发图强,钻研业务以获得事业成功的张海迪 ;又如盲人借触觉学电脑、学文化;聋哑人靠手势学习新知识,现在许多老同志在学电脑、学英语、学书画、学琴艺……。报上曾报导一位70多岁的老年人考上大学 ,圆了他的大学梦。这些都是补偿机体的体现。

2、升华机制,个人把受挫折引起的痛苦,经过净化、提高,转化为动力,建立新的奋斗目标或更高的追求,激励自己前进以保持心理平衡。如居里夫人在年轻时曾因恋爱受挫折,对方因她学识浅而抛弃她,从此她立志在学术上要超过此人,于是她奋发努力,埋头苦钻,终于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要引导老人遇到挫折,不要灰心失意,应化忧伤为力量,,振奋精神,为社会多作力所能及的工作。心理学家认为,升华机制是适应环境活动中最积极最有意义的建设性防卫。

3、幽默机制,以幽默的语言来化解困境,维持心理的平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卫形式。例如哲学家苏格拉底,正在与学者讨论学术问题时,其夫人突然气冲冲地跑进来,先是破口大骂,继而拿起了一桶水,淋了他全身湿透。在场的人都吓呆了,可苏格拉底却笑着说:“雷声隆隆,必有暴雨”。夫人转怒为笑,使本来尴尬的场面经过幽默而化解了。如果看到老朋友遇到不顺心而生闷气时,可给他讲几句笑话,以幽默的语言帮助其解除心理障碍。

4、回避机制。对太强的心理应激,可采取部份回避或全回避。以减弱其刺激强度。如某人的亲人突然亡故,暂不告知或告诉他重病住院,再慢慢地做思想工作,避免一时受强大的精神刺激。

5、转移机制。利用一些解忧措施,力图让老人将注意力转移于非应激事件。如有老人因家庭矛盾而闷闷不乐,可向其报告一件愉悦的事,或引导老人参加社交、娱乐、散步、旅游或公益活动,以分散他的注意力。消除其郁闷。

6、潜抑与释放,潜抑带有压抑之意,暗示或要求老人控制愤怒激动情绪,压抑自己的失态,要忍,不要有过强的心理反应。如人家骂我,我不还口。

释放与宣泄。任何情感或心理矛盾都要适当地宣泄。只压抑,不释放,会造成心理损害。如有不舒心的事。可大哭 一场,发脾气一通,叫天骂地,或跑跳一阵,练一阵拳脚,或把不愉快的事情向亲戚朋友倾诉,以解除内心的痛楚。

7、支持与帮助,对有心理障碍的老人,家庭与社会应给予关心,支持与鼓励,耐心说服帮助,从而减少其心理压力,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如有的老人因本人或家人得重病,造成生活困难,家人与社会应给予安慰,照顾、帮助,让其安渡晚年或给予临终关怀。

五、优化心境,颐养天年

养生先养心,是中国文化中最常用的概念,这“心”即是思想意念,心理、情感的总称。养心的标准是把人的意识、情感、心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其最重要的就是要调整好情志。如何调整好情志呢?可以引用道家养生家天玄子的“养心六大法”—“心广、心正、心平、心安、心静、心宽”。

1、心广:心广即心胸开阔。心胸开阔则眼界宽,看得高,看得远,志向大,关心的是天下苍生的命运,而不仅仅是一已私利。胸怀开阔还包括能容人、容物、容辱等。如弥勒佛旁的联语所言:“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一个人如能心胸开阔,襟怀坦荡,利于工作,也利于身心。

2、心正:心正即做人心要正。心正体现做人心要正直、真诚、意诚志专,心地光明。行正道,才能实现大志。

3、心平:心平即心境平和、宁静。心境平和宁静才能保中和。“中和”二字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精髓。“中”即居中,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协调、调和。心平可以把握事物的规律,以达到养生之目的。

4、心安:心安即是内心的安适与习惯,即对现实,对环境,对机遇要安适与习惯,态然处之。一个人在世上,不能事事如意,要正确对待,乐知天命,顺其自然。要面对现实,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去争取改变一切。

5、心静:心静即心要平静。则凡事不可盲目强求,应当分析利弊,尊重客观规律,适可而止,守中度,把握适当的度,该放手的就得放手。即俗话说“万事随缘莫强求”。

6、心定:心定即心要沉静,安定。心定则“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得不形色,失不系心”。也就是不能有一点成绩就骄傲自满,遇到失败就灰心丧气,要以安定的心去取得更好的成绩。

老年人在养生中还应做到三乐。即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

知足常乐:如今,老年人生活在这太平盛世年代里,共享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生活无忧,应该是知足常乐。

自得其乐:老年人过着幸福生活,还应该寻找自己的乐处,更能获得身心的健康。我觉得到老年大学(学校)、老年活动中心是最好的去处,那里既是文体活动的场所,又可以学到许多丰富的知识,陶冶情操,益寿延年。

助人为乐,在人生短短的旅程中,应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从而获得身心的快乐。最近,人民日报刊登《本色》—甘袓昌将军夫人龚全珍的故事。龚全珍年逾九十一岁,60年党齡,扎根贫困地区56年,无怨无悔,在江西莲花山乡,投身教育,爱心奉献。至今依然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不懈追求。她说:“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她带头解囊,成立了一个教育基金会,资助了175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奖励过132名优秀学生,老人家也获得了身心 的健康。

总之,老年朋友应心胸开阔,乐观处事。勇于奉献,更能获得健康长寿。

(作者系本会医卫专委会主任,主管护师)

 


 


版权所有: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闽ICP备14008023号-1    联系电话:0595-22285575    邮箱:qzslkx@163.com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区田安路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805、808室    邮编:36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4     技术支撑:泉州市万维网络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