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建言献策

浅议南安市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南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发布时间2014年9月9日  来源: 作者:  阅读3268次

摘要:2012年9月,国务院批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为福建实施“海洋经济强省”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平台。本文在分析南安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南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南安市;海洋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各类资源,可为人类生存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第二空间。本世纪是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世纪,海洋是未来发展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和后劲所在。南安市地处台湾海峡西岸,与台湾(金门)一水之隔,发展海洋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条件。我们必须抓住国务院批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南安发展海洋经济的比较优势,主动融入福建蓝色经济试验区和泉州环围头湾发展区的发展大局,提出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思路、新目标,并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以推动南安海洋经济的发展。

一、南安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南安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新兴产业的培育、南台海洋经济贸易合作的推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为新一轮海洋经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初见成效

南安拥有比较丰富的港口、渔业、滩涂、海岛等海洋资源,组合优势比较明显,具有加快海陆经济集成联动发展的潜力。全市海域由围头湾、五马江内湾(又称石井湾)及大佰屿、小佰屿、奎屿等10多个小岛屿组成,总面积37.3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40公里(其中适宜建港岸线2.6公里)。海区内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已知的海洋鱼类有87种, 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多种,适宜发展海洋捕捞业的好资源。河口、港湾的滩涂面积24.23平方公里,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苗种,为发展海水养殖提供了基础条件。2013年,全市海水产品产量30238吨,其中捕捞鱼类1216吨、养殖贝类28358吨、种植紫菜767吨。

(二)海陆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港口设施逐步完善。泉州港石井作业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基本形成配套设施比较完善、中小系列泊位比较齐全的码头群体,拥有5000吨级的多用途码头和滚装码头各1座,3000吨级码头1座,对台客运码头1座,1000-2000吨级泊位3个,并建有石油专用码头5座7个泊位、渔业专用码头1座。港区配套货物堆场12万平方米、仓库4000平方米、装卸机械50多台,综合作业能力较强。对台客运码头建有联检大楼,设立口岸服务中心、海关、检验检疫中心,每天有8个航班往来南安金门,年进出境旅客约10万人次。目前正在建设的石井新港区,规划建设5000-50000吨级码头泊位20个,将打造成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人员往来的重要商港和集散中心。

陆海交通十分便利。南安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位于厦漳泉金三角的中心地带,区域内石井港区对台客货运航线、南石高速公路、省道201线、沿海大通道等交通设施陆海衔接、纵横交错、形成网络、畅通便捷。

(三)海洋经济实力初获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南安的海洋产业逐步发展,集中度明显提高。海洋渔业、海水养殖业、海洋水产加工业、船舶修造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运输业、海洋贸易业和滨海旅游业均有较大的发展和进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据统计推算,2006年泉州市开展海洋经济普查时,南安的海洋经济总产出25.9亿元,增加值13.06亿元、占当年GDP总量的5.02%;2011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15.62亿元,增加值56.36亿元、占GDP总量的9.76%;2013年海洋经济总产出150.9亿元,增加值71.59亿元、占GDP总量的10.08%。海洋经济已成为南安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四)南台海洋经贸合作初显佳绩

南安对台海洋经贸合作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石井镇离金门岛仅6海里,1992年石井港就是国家二类口岸、对台小额贸易点。2005年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建成之后,南安的对台小额贸易迅速发展。目前已形成闽台经贸合作、交流往来的泉州(石井)金门客运航线、泉州金门货运航线和泉州澎湖货运航线、对台小额贸易直航的三条黄金水道。2013年,泉金客运航线每天有8个班次,全年航行2686个航班,运送旅客98465人次,其中台胞73943人次。对台小额小贸易航行336航次,货运量11542吨,价值1294万美元。毗邻石井港区的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得益于海西“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建有冷库2.3万吨、加工车间5000平方米、复式商铺350套、写字楼420套、展览交易大厅20000平方米,及农产品公共保税仓库、农产品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农产品交易电子结算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等设施,并为两岸客商办理进出口货物的报关、报检、结算等提供一条龙服务。闽台市场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海峡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2008年以来,在市场举办了6届“海峡两岸农产品采购订货会”,共签订购销合同1156份,成交金额108.12亿元。

(五)滨海旅游初步兴起

南安有悠久的海外交通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据传唐代就有石井奎霞商人造船通往渤尼(文莱),贩卖茶叶和瓷器。明末清初,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建造大船队,来往于厦门到日本、台湾、澳门、巴达维亚、吕宋等地之间,贩卖山海货物。最具特色的是明末郑成功屯师石井、招练兵马、渡海东进、驱逐荷夷、收复台湾,遗存下海上视师石、水师寨、铳城寨、国姓井、郑成功祖庙、郑成功陵墓等遗迹和1991年后新建的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碑林等设施,连同丰州九日山、金鸡港的“海丝石刻”、水头港湾“五里桥”、官桥“蔡氏古民居”等景点,构成滨海旅游的精品路线。

(六)海洋综合管理初成体系

市政府加强海洋综合管理,制定了海域管理、港口管理、海洋渔业管理等制度,实施了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无居民海岛利用与保护等规划,开展了五里桥周边及大盈溪、寿溪、后店溪等小流域的近海水域的污染综合整治,初步形成了体系,增强了管理控制能力。

二、南安市发展海洋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2012年,国务院批准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3年福建省政府制定《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九条措施》;泉州市提出以临海产业带、滨海城镇带和蓝色景观带“三位一体”为主轴的环围头湾发展区的海洋开发布局,并赋予优惠政策措施。这些规划、方案、措施和布局,为加快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和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了目标要求,制订了政策措施,为南安市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使海峡两岸合作交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安作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交流往来 “先行先试”的重点区域,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继续通过南台新兴产业的对接、大项目的引进、台湾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吸纳利用,开展海洋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研制、滨海文化旅游提升,拓展延长南台产业合作的链条,将大大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提升海洋经济的管理利用水平。

(二)面临挑战

南安市海洋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总体看,一是海洋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偏小,海洋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二是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三是海洋科研薄弱,海洋科技成果引进转化不多;四是海洋人才队伍建设难以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需求;五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突出、治理任务重,海洋防灾减灾能力低;六是无居民海岛的规划建设、开发保护利用工作尚未开展。

三、南安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海洋经济是人类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和空间的各类生产、服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活动的总和。发展海洋经济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增强政府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保障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促进海洋经济科学发展

南安市海洋经济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批准的《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落实国家、福建省和泉州市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纲要文件,把国家战略要求与南安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国家指导、上下互动”、“产业、港口、城市”联动发展的新格局。要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围绕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深水岸线、海湾、滩涂、海岛、近海海域和陆域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综合效益;积极探索大佰岛、小佰岛等无居民海岛的规划、租赁、开发、建设方式,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加快海陆设施建设,发展物流产业

要坚持海陆统筹兼顾,强化海陆规划衔接和优势互补,推进“水水中转”、“水陆中转”等多式联运系统建设,增强江海、海陆和海空联运能力。要加快石井新港区码头群建设,提升海洋综合运输能力。重点建设石井港区港后物流组团、中航三叶海西石材物流园、中轻石材园、闽台商贸物流中心、高石保税物流区等大项目,培育港区货物集散与配置能力,发展石材、石油、水产品、矿产、散粮为主的港口物流业。争取设立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扩大港口货物堆场规模,完善港口仓储物流体系。扶持建设海峡两岸水产品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做大海产品冷链物流产业,提升传统渔业。规划建设美福石化商贸物流园区,引进发展一批石油加工贸易企业。鼓励市轮船公司、延平海运、船务公司等海上运输企业做大做强,制定外挂轮船回迁扶持政策,积极培育本地航运龙头企业。鼓励吸引国内外航运龙头企业来我市投资建设公共码头和开辟航线资源。大力发展集航运金融、保险、租赁、信息咨询、口岸通关、航运代理、海事支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航运物流服务体系。加快物流园区整合、提升,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

(三)建立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促进可持续发展

建立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是提升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平、促进海陆产业互动发展、推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优先开发海岸开发保护带,把从海岸线向内陆1 0公里起至领海基线(内水海域界线)之间的面积3. 59万平方公里的带状区域,作为发展壮大海洋经济、统筹海陆发展的最重要区域和优先开发区域,发挥其具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海洋产业发达、人口城镇密集等特点与作用。要重点开发近海开发保护带,把从海岸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向外1 2海里宽的带状区域,作为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的重点区域,使其拥有的丰富的海洋渔业、能源、矿产等资源得以开发利用。要积极开发远海开发保护带,把从近海开发保护带外部界线至专属经济区外部界线的带状区域列入开发范围和规划,使其拥有的海洋生物、海底矿产等资源得以开发利用,造福人民。

(四)推进临海产业的协调发展,培育新兴海洋产业体系

要处理好临海地带与陆域城区开发的关系,以临海陆域为依托、海洋为发展空间、海洋产业为主体,统筹海陆发展、实施综合开发、实现功能衔接,使港口、海洋开发与城市、陆域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海陆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以实现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陆海统筹“环湾挺进、三镇联动,整体提升、打造新城”的建设思路,加快水头、石井、官桥三镇海陆一体化协调发展,以建设滨海新城、海峡科技生态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安)官桥园区、永泉山生态科技园区、芦青商务休闲园区、石井港区等产业园区为抓手,以港口兴城为突破口,发展提升海洋渔业、水产加工、石化加工、粮油加工及石材陶瓷、机械装备、港口贸易、港口物流等产业,引导海洋经济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改造传统海洋产业,推动海洋新兴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生态化发展。把沿海三镇打造成全市经济、科技、商贸、物流、交通的南翼枢纽,建成工贸发达、生态良好的滨海新城。

要重点扶持石井镇滨海园区的建设,搞好港资中骏置业的海峡生态科技城项目、福建中润投资有限公司的码头泊位建设及芦青商务休闲区项目、民营中泰石材集聚区项目的建设,尽快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工作,尽快形成新兴海洋产业体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重点扶持台资企业哈德森游艇有限公司开发高端游艇产品,建立游艇制造基地;扶持石材机械龙头企业巨轮机械有限公司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扶持美福石油化工商贸物流园建设。

(五)加强南台海洋产业对接,促进深度合作

要继续执行“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建立和完善台资优先准入机制,探索在台设立委托招商机构,力争实现台资大企业、大项目入驻南安,推动南台海洋开发产业对接和深度合作。要以海峡科技生态城、芦青商务休闲区、闽台农产品物流中心为主要载体,引导台湾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投向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品深加工、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等领域。推动建立南金、南台港口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两岸港区对接、电子口岸互通和信息共享;加强南台运输业、仓储业、船舶和货运代理合作。继续跟踪做好石井港国家一类口岸报批和石井港并入泉州港对外开放审批工作,充分利用我市与金门仅距6海里、郑成功故乡优势,进一步发挥南安金门货运直航、客运直航、小额贸易“三条通道”作用,全面推进南台海洋经济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六)发挥历史人文优势,打造具海西特色的滨海旅游基地

围绕“海峡旅游”主题,要充分发挥南安市的区位、历史、人文优势,突出海洋文化魅力,把开发滨海、港湾、海岛等自然风光与挖掘创建“海丝文化”、郑成功文化品牌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要开发“九日山——官桥古民居——水里五里桥——石井郑成功”等特色风情滨海旅游线路,培育发展集观光采风、历史文化、休闲度假、体育游乐为一体的现代滨海旅游产业,打造具海西特色的滨海旅游基地。

(七)建设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基础。一要坚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合理、适度、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努力使发展的规模、速度与海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逐步实现海洋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要推进海洋生态环境的管理控制和保护。积极实施《石井作业区和海峡科技生态城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泉州市围头湾海域)修改方案》,落实港区项目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规划,合理高效利用岸线、滩涂和海域资源,对不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用海项目一律不予审批。要以五里桥主题文化公园建设为载体,开展滨海湿地固碳示范区建设,加强海岸、防护林带、红树林、海岛等生态系统维护,促进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三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建立陆海污染防控监测机制。要依法依规对填海造地工程、临海工业集中区和重点企业排污口邻近海域进行环境监视监测,持续开展近海水域污染整治;严格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港口、船舶倾废的控制与管理,防止工业油污、生活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排海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要加快水头华源电镀集控区二期项目及南翼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项目进度,加快沿海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源治理;要加快推进安海湾清淤工程。四要探索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海洋资源初始产权有偿取得机制。


课题指导:卓金钳

调研组成员:戴良尧、王三龙、凌叙约

王延艺、尹君

执笔:凌叙约、尹君

版权所有:泉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闽ICP备14008023号-1    联系电话:0595-22285575    邮箱:qzslkx@163.com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区田安路泉州市老年活动中心805、808室    邮编:362000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2014     技术支撑:泉州市万维网络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