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是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是国家发改委确认的曾为中国革命做过重大贡献的老区县(市)。2013年7月,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史字【2013】51号)确认南安市“视同中央苏区县(市),将其纳入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范围,实行有关优惠政策”。全市经省认定的革命老区乡镇有7个(分别为:柳城、英都、翔云、诗山、蓬华、洪濑、石井);老区村有132个,人口51.83万人,分布在14个乡镇(分别为:溪美、美林、东田、仑苍、、眉山、金淘、码头、向阳、罗东、乐峰、丰州、霞美、官桥、水头)。2012年,南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老区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确保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老区县(市、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人才聚集能力不断提高,特色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我市所属的老区乡村大部分分布在北部山区、半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增长点匮乏,发展后劲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基于以上特点,南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今年安排了“扶持特色农业,助推老区经济发展”的调研课题,并组成调研组,在卓金钳会长的带领下,对我市革命老区发展特色农业的情况进行深入走访调研,通过与乡镇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座谈、同企业主和一线从业人员交谈、察看企业经营状况和参观农业经营现场等形式,取得第一手材料。
一、老区特色农业的特点
2014年3月中旬至4月18日,调研组先后走访的具有代表性的老区乡镇、村的特色农业企业有:“海西沼气第一镇”东田镇的湖山村农村沼气建设,翔云镇翔山村第五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云山村油茶种植项目,金淘镇深垵村的麦冬、黄栀等中草药种植基地,码头镇诗南村吴记生物开发公司、洪濑镇九仙斛生物科技公司和厝斗村绿莹生态农林发展有限公司,眉山乡的裕农牧业公司,石井镇淗江村的南安市石井昌盛紫菜专业合作社,霞美镇金山、四甲、霞美等村的花卉设施基地,向阳乡的慢山庄五花一园、佛手基地,汇甜蜂业家庭农场等农业企业。调研组认为我市老区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一)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渐具规模。
这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市农业经营机制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经营主体与经营方式不断出现。全市已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家、家庭农场16家等新的经营主体中,有80%分布在老区乡镇或老区村。石井镇淗江村李强荣创办的昌盛紫菜专业合作社,有700多个养殖户,拥有养殖基地3000亩、烘干厂房1300平方米,去年采收烘干紫菜240吨,产值2100万元,社员人均增收20%,是泉州市最大的坛紫菜养殖基地。该合作社去年被评为泉州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其创新的“五个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既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又增强整体竞争力。向阳乡的汇甜蜂业家庭农场是我市第一家家庭农场,农场场主吴盾发挥30多年的丰富养蜂经验,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发展养蜂产业,目前已经拥有3个养蜂基地、260群蜜蜂、4家网上连锁店,自主开发的“原生态蜂巢格子蜜”等产品,通过电子商务网络销往各地。
(二)工商资本投资特色农业的势头更加强劲。
几年来,我市的工商资本积极反哺农业,投资发展特色农业。绿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九仙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第五季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绿莹公司原是生产塑料制品的企业,通过工商资本投入和与科研院校合作的方式,注册资金500万元创办绿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塔式、立柱式气雾栽培系统和植物生长计算机控制系统,建设高科技生产体系。近期拟投入3亿元,建设3600亩农业综合体基地。九仙斛公司已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组培研发中心、兰科养生研究所和2600多亩的种植基地。翔云镇翔山村原在外地经营矿产生意的村民卓炳连,带着资金回乡创办第五季农业公司,引进台湾优良水果品种和先进栽培管理技术,发展名优特水果生产。公司计划用地5000亩,总投入人民币8000万元,目前种植名优特水果3000亩,其中台湾名优特水果1600亩,主要有甜柠檬300亩、黄金蛋蜜果200亩、香水柠檬200亩、珍珠芭乐100亩、西瓜芭乐100亩、火龙果100亩、凤梨释迦100亩、芒果100亩、珍柏100亩、樱花100亩、其他品种200亩;该公司已于去年在香港股权交易市场上市。当年是安(溪)南(安)永(春)游击队活动区域的蓬华天柱山,以其峻伟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台湾商人前来投资,引进日本樱花、台湾花木等名花异草,举办异国风情的游乐项目,建设“芳草世界度假村”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芳草世界”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福建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梅山镇芸塘村引进创办的“金亚闽台生态园”项目,计划投资5000万元,建设包括现代农业园、植物伊甸园、生态公园的千亩园区。首期工程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土地100多亩,农民曾经荒废的土地变成农业生态园区,往日村民种地不赚钱,如今不用种地也每年有收入。
(三)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更为突出。
眉山裕农牧业、码头吴记生物、霞美设施花卉等公司建设的养殖场、研发中心、基地等,体现的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的特征十分明显。眉山乡引进台农乳业创办的裕农牧业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现代化牧业养殖基地,规划养殖奶羊6000头、奶牛550头,年产牛奶8000吨、羊奶1800吨。现已养殖奶羊2500头、奶牛180多头,奶羊存栏数居全省同行业的首位。码头吴记生物公司投资1800万元,建设食用菌生产厂房20000平方米,实行工厂化规模经营,生产优质食用菌。霞美设施花卉集中在四黄、西山、金山、长福、玉田、杏埔和仙河8个村,拥有各类基地面积1.2万亩,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乔木假植基地、棕榈生产基地、地被苗木生产基地、花草生产基地、草皮生产基地和盆景展示销售区。
(四)生态资源优势向生态经济效益的转化更加显著。
东田镇位于南安市区西南部,与厦门同安区毗邻,原属晋(江)南(安)同(安)老区。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水质优良、生态优势明显,适合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被称为南安的后花园。该镇以生态为本,以沼气为桥,按照“养好无公害猪,办好绿色沼气,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生态强镇”的思路,创建“海西沼气第一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发展老区经济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全镇成立沼气研究所1个、沼气服务网点16个、申报沼气国家专利4项;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8个、沼气发电工程1个、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19个、校园沼气净化工程6个,沼气总用户3720户,入户率41.2%(其中老区基点村湖山村的入户率达93%),2万多农民使用上了清洁能源。该镇的沼气种类、入户率和综合利用率均居福建省乡镇首位。良好的生态保护,带动绿色循环农业的发展,全镇有注册认证500万元以上的无公害规模养猪、养鳗基地11家,规模养殖业产值2.5亿元以上,养猪和养鳗成为养殖业支柱产业;有特色茶叶、甘薯、槟榔芋、芭乐、苗圃等“猪—沼—农”循环农业基地12个,规模种植业产值1亿元以上,茶叶和油茶成为种植业的支柱产业;有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注册认证了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品牌15个。绿色循环农业为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由益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水乡渔村”、安达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黄巢漂流”、厦门都视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玫瑰小镇”、芹山度假村的“休闲农庄”等串联一线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点。
(五)农业产业同地方特色资源的结合更加紧密。
向阳慢山庄、汇甜蜂业家庭农场、贤芳佛手果合作社、第五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云山村油茶基地、深垵村中草药基地等,都是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开发的农业产品和农业休闲项目,实现了资源与项目的有机融合。慢山庄基地利用优美生态资源,发展“五花一园”,种植油菜花、芳香樟、树葡萄等,变生态资源为生态经济;汇甜蜂业发展传统特色养殖业,酿制优质蜂蜜;贤芳合作社利用向阳独特的高海拔气候、土壤、水份等有利因素,栽培奇异的佛手果;第五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充分发挥翔云山区特有的生态优势,利用抛荒山垄田,引进种植台湾名优水果;翔云镇云山村利用山地、山垄田连片种植油茶;金淘镇深垵村发挥劳动力优势,种植中草药麦冬和黄栀等。这些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前景喜人。
二、问题与困难
几年来,南安在发展特色农业、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工作中取得可喜的成效,主要得益于党的发展“三农”政策及扶持革命老区政策的实施,得益于当地党政领导的重视及老区群众的努力奋斗,利益于科技工作者的科技支撑以及农业经营者敢于开拓。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距离老区建设规划和发展目标,距离特色农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和不利因素。
一是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发展特色农业的瓶颈。土地承包经营将农村有限的耕地资源分散到一家一户,农户自主经营的效益比较低下,很多农民忙于外出经商或者打工,将家中的承包地粗旷耕作或弃耕抛荒。想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特色农业,却遇到部分农民的狭隘小农意识的阻碍而未能进行。
二是小规模的家庭农场式的经营还比较少。我市经营种养业的大户或基地不少,但注册成立家庭农场的目前只有16家,尚不能由星星之火进而形成燎原之势。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我市的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合作社业务开展有限,真正发挥带动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共同得益致富的带头人还不多。
四是本级财政扶持特色农业资金偏少。据了解,大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本级财政扶持的不多,许多获得扶持资金的项目都是上级(中央、省级)的资金。
五是农业融资难,成本高。农业经营者缺少有效的抵押物作为担保,经营期限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地方银行又实行浮动利率,对农业贷款没有特殊的利率政策,致使农业贷款要么申请难,要么获得贷款的成本相对较高。
三、几点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山东荷泽革命老区调研时指出: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的庄重承诺。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总书记的指示为我市革命老区建设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更好地扶持特色农业,助推老区经济发展,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从三个层面扎实推进工作。
一是决策层面。各级党委政府要贯彻执行《福建省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坚持对老区建设发展高看一眼、厚爱三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老区的支持和倾斜,组织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形成支持老区发展的合力,增强老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执行层面。政府各部门是扶持老区发展决策的执行者、操作者,要把加快老区发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南安市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对口支援、扎实工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参与层面。要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参与、支持老区建设,以感恩的胸怀、奉献的激情,突出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山区、“输血”与“造血”并举,扶贫与扶智结合,同心同德、携手合作,支持老区发展。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模式。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促进项目落地,发展特色农业是革命老区发展的有效抓手,是增加老区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外国资本投资老区,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形成新型经营模式。老区乡村要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提供真诚服务,挖掘自身潜力,敞开大门,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前来投资创业,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农业和先进加工业。要立足当地实际,促进资源的就地转化,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传统风味的拳头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特色”。要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更多的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产销合作的契约关系,共同规避市场风险,保障农民增收,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合作发展的互利双赢。
(三)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和执行力度,盘活土地、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经营。
发展特色农业和规模经营,必须集中连片使用较大面积的土地,在目前一家一户承包经营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必须加大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让农户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承包经营权的关系,明确土地流转政策的有关规定,同时切实维护土地承包者的财产性收入的权益,通过土地的自愿流转或入股、出租等方式,把农民无力经营或不愿经营的土地转让给有能力扩大经营规模的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帮助产业投资者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益分配,让农户直接分享土地增值的利益,将有限的土地资源流转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经营能手手中,用智慧、用技术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户土地增值的双赢。
(四)加强农业合作社的管理,更好地发挥经营主体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的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的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共同受益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当前,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合作社主要依靠核心企业(组织)的带动或核心个人(带头人)的权威来维持运作,章程不完整、运作不规范、资金缺口多、管理有混乱、社员权益难保障,难以发挥经营主体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监管,帮助合作社整顿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运作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尤其要做好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使合作社真正成为农民获取农业生产经营技术信息的平台,成为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盈利的市场主体,成为老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五)加大对特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降低融资成本。
老区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高,发展特色农业资金不足,向银行贷款融资又缺乏抵押担保手段,资金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对已立项发展的特色农业项目,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统筹农业发展专项基金给予必要的扶持,银行要按照“泉州金改综合实验区”的规划与要求,采取灵活措施,降低农业贷款门槛,增加农业贷款额度,向小微企业倾斜,让特色农业项目贷得上款、救得了急、落得了地、发展得快。要鼓励民间资本和龙头企业出资建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另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如有符合“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范围”的项目,应向上级层层报告,争取上级资金、政策扶持,使特色农业项目能顺利落地、生根、开花、结出丰硕果实,让老区农民开心品尝。
(六)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老区农民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本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在于“特”、贵在于“特”,有特色、有创新才能,才会在市场竞争中与众不同、胜人一筹。政府和农业、科技部门必须加强老区乡(镇)村的农业科技培训,培育一批新型的农技骨干和技术人才;要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必须推广康美兰田“世纪之村”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成功经验,加强农村信息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的作用,让农民学得懂、用得上、管得好、富得快。
课题指导:卓金钳
课题调研:戴良尧、王三龙
李亚群、戴淳周、凌叙约
执 笔:王三龙、戴淳周